最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在三阴腺癌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增强磁共振影像资料,无需进行穿刺,即可精准患者分型分类。同时,只需一张小小病理he染切片,就能明确分子分型和关键治疗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分别在《细胞报告·医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旗下期刊《基研究》上在线发表.
三阴腺癌是腺癌中一种亚型,以其高复发风险和缺乏有效治疗靶点而闻名. 精确临床诊断是确定个化治疗方案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出了三阴腺癌“复旦分型”,将其分为4个不同亚型。然而,目前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通常需要通过穿刺或外科手术获取肿瘤组织,并经过一系列繁琐处理和检测流程.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创伤,病理管理系统而且耗时费力.
邵志敏教授团队联合肿瘤医院其他学科团队以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鹤研究员团队,利用先进数字智能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们收集了腺癌患者术前对比增强磁共振图像,并勾画出靶区并提取定量影像特征. 通过将医学影像数字化,构建了一个匹配多组学数据三阴腺癌影像组学队列. 基于之前研究成果,团队应用影像组学无创鉴别三阴腺癌及其“复旦分型”. 数据显示,该队列三阴腺癌准确达到了0.92auc值,三阴腺癌“复旦分型”准确最高可达到0.8。病理管理系统这意味着三阴腺癌患者只需通过增强磁共振影像,就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其疾病亚型,无需进行有创伤活检.
团队还发现了表征三阴腺癌瘤周异质影像组学特征,并进一步探索了其背后生物学意义. 研究发现,三阴腺癌肿瘤瘤体边缘异质提示不良预后,而影像组学高异质肿瘤呈现免疫抑制及脂肪酸代谢上调等特征,可作为三阴腺癌预后指标,为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此外,多个团队联合研究成果还阐明了影像组学在提示三阴腺癌肿瘤异质中重要临床价值,并首次证实了通过影像组学可以在术前无创伤、准确三阴腺癌“复旦分型”,为后续精准治疗奠定了基.
通过这一突破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腺癌诊断和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便捷。患者只需进行增强磁共振影像,无需进行穿刺或外科手术获取肿瘤组织,就能获知其病理分型和关键治疗靶点,从而为个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准确依据. 这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和创伤,还能节约时间和资源,提高诊疗效率。
这项研究成离不开不同学科团队合作和先进数字智能技术应用.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跨学科研究和创新,以提高腺癌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生活质量. 这一突破成果对于其他类型癌症诊断和治疗也具有借鉴意义,为精准医疗发展开辟了新道路。